新闻中心
集宁区: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 “幸福加油站”
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
●市民在口袋公园踢毽子 实习记者 刘诏烨 摄
●市民在口袋公园打乒乓球实习记者 刘诏烨 摄
本报讯(实习记者 刘诏烨)清晨六点,集宁区维邦世基小区旁的公园里,晨光已漫过树梢,64岁的王德光正握着漫步机扶手轻轻摆动。“以前锻炼得奔体育场,现在出小区拐个弯就到,这器械用着顺手,每天活动活动,浑身都舒坦。”他指着不远处的太极推揉器笑着说,“你看这设计多贴心,老胳膊老腿也能慢慢活动开。”
这片藏在居民区里的口袋公园,成了周边居民最喜欢的去处,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,热闹劲儿就没断过。
不远处的小广场上,十多位阿姨正踩着旋律跳健身操。领舞的李金玲把手机支架架在花坛边,跟着视频校准动作。“从公园建好那天起,我们就把‘据点’搬这儿了。”她晃了晃手腕上的运动手环,“住得近的出门三分钟就到,跳半小时步数就不少,比在家窝着强多啦。”
日头西斜,公园的热闹劲儿翻了倍。羽毛球网两侧,张红霞正带着女儿对战,白色羽毛球在空中划出轻快弧线。“公园铺了塑胶地面,孩子追着球跑也不怕摔。”她指着场边的休息凳说:“累了能坐,还能放包和水杯,比在马路上打球安全多了。”
不远处的乒乓球桌前,球拍撞击声此起彼伏;毽子爱好者围成圈,彩毽在脚尖翻飞,围观者的喝彩声不时响起。“以前带孩子散步总觉得没处去,现在这儿成了我们的‘家庭运动馆’。”张红霞擦了擦汗,语气里满是满足。
常来公园的刘亚平说:“以前这就是块闲置的地方,现在改造成公园,早晚来锻炼的人不少。大家在这儿锻炼,还能聊聊天,挺好的。”
夜幕降临,健身步道的地灯次第亮起。跳完操的阿姨们收拾着音响,打乒乓球的老友约好“明天再战”,孩子们的笑声顺着晚风飘出老远。这些散落在城市里的口袋公园,像一个个温暖的“健身小站”,不仅让居民抬脚就能锻炼,更让全民健身的氛围越来越浓。
[手机扫一扫]